人民日报:2019全国体育产业呈现哪些发展现状与趋势?

2019-02-28 

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“体育产业怎么看”系列文章,分为《快发展中要下慢功夫》和《体育成富矿供需都兴旺》上、下两篇,整体介绍了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。

(上)快发展中要下慢功夫

 

数据来源:《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》(2019年1月公布)

核心阅读

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助推下,体育产业驶入了快车道。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今年1月公布了《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》。公告显示,2017年,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.2万亿元,增加值7811亿元,分别增长15.7%和20.6%,超出GDP增速不少。在体育产业高速前行中,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识到,体育产业是个“慢产业”,唯有脚踏实地耕耘才会有好的收获。

“没想到崇礼的年味这么浓!”今年春节,来自北京的滑雪爱好者刘伟一家“泡”在万龙滑雪场5天,过了个健身年。数据显示,春节假期期间河北崇礼共接待游客近18万人次。

冰雪旅游的热闹,可谓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2019年1月,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《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》。公告显示,2017年,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.2万亿元,增加值7811亿元,分别增长15.7%和20.6%,超出GDP增速不少,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更首次突破1%。

体育产业驶入了快车道,在高速前行的背后,也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过程。近几年,几大体育品牌领跑者做大做强,繁荣一时的“晋江制造”却在努力转型;北京马拉松、中国网球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步入良性循环,很多“跟风”赛事早已被市场湮没……变革与探索中,体育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节点。

政策引导

利好政策如同杠杆,不仅撬动了资源与资本,更给从业者注入信心

前不久,一家健身公司完成A+轮融资。这个主打“互联网智能化、月卡制”的连锁健身品牌,不到4年已覆盖全国50座城市,达到120多家店面,为大众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健身服务。

这家公司赶上了好时候。2014年10月,国务院颁布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46号文”),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。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,健身休闲业在供给端、消费端呈现“两头热”局面。

利好政策如同杠杆,不仅撬动了资源与资本,更给从业者注入信心。社会投资蜂拥而至,体育创业蔚然成风,站在风口大手笔布局的案例屡见不鲜。然而,体育产业的长周期特质,决定这一链条的绝大多数分支无法短期变现。渐渐地,曾欢呼“春天来了”的从业者感受到“倒春寒”。

“46号文刚出台的两年,是政府热、资本热,市场却没有同步热起来。2017年体育产业开始从金融导向转为实业导向,各个链条逐步成型。这种结构上的调整,预示着体育产业正在回归良性的道路。如果说有泡沫,这两年已经在挤掉了。”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。

政策层面的加码不断传递可喜的信号。去年年底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》,被视为46号文后又一利好。“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”的目标,表明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体育竞赛表演业对整个体育产业的牵引作用,或将加速体育内容付费等一连串突破。当东风再次吹来,从业者期待着,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也能跟上脚步。

结构优化

 

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过高造成的“偏科”正在调整,体育相关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

以体育产业的增速,要实现“到2025年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”的目标不难。但相比于数字,产业结构与发展质量更关乎未来。目前,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过高造成的“偏科”正在调整,体育相关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。“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,体育产业的核心在于发展服务业,这也是最需要发力的方向。”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张庆说。

过往几年,体育产业经历了从井喷、波峰到滑落的过程。经过一轮轮洗牌,市场逐渐回归理性,从业者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。王雪莉坦言:“认为形势大好,到处铺摊子、粗线条经营的日子一去不返,不管做体育产业链条哪个环节,都必须服从产业逻辑,仅靠情怀是不行的。”

任何产业勃兴的前些年都要经历群雄逐鹿的过程,各参与主体也在应对竞争中不断成长、优化。PP体育2017年完成了英超、中超、亚冠的版权拼图,而后快速建立了媒体制作和分发的模型,将内容服务对接用户终端。PP体育常务副总裁曾钢表示:“把体育最大程度向用户的生活渗透,体育在未来周期里将变成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产品。”

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驱动之一,但没有政府支持、专业化团队运营以及长时间的坚持,很难培育一个好品牌,商业变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,要客观认识体育产业的“降温”,毕竟体育是个“慢产业”,几乎没有快钱可赚。

体育产业若想结出硕果,一定要建立在肥沃的土壤之上。从地方调研中可见,政府打造体育设施、促进体育消费的主动性持续增强,从花钱办赛、建场馆的方式变成互为反馈的平台模式,出台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也愈发有针对性。而这背后,折射出对体育产业的稳定预期,也给了从业者更直观的导向。

内涵发掘

消费升级,体育要成为解决互动消费、体验消费的主流产品

如今,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。到2020年,国内体育消费总规模预计将达到1.5万亿元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.35亿。这预示着一个前景广阔的天地,体育产业能迎来预想中的爆发吗?

“现在到了市场真正热起来的阶段,从青少年体育培训、马拉松赛事等方面已经看到一些萌芽。如果消费端、需求侧有更好成长,体育产业将会上一个大台阶。”在王雪莉看来,仅靠资源吃饭越来越难,真正精耕细作的从业者才能成功。

相比于一线城市,体育产业在二三线城市刚刚起步。以现场观赛为例,由于交通成本高、休闲方式多元,一线城市的观赛主动性反而不如二三线城市活跃。与国外职业联赛相比,国内现场观赛服务包的内容设计、细节打磨与丰富性远远欠缺,一旦悉心开掘,这个市场潜力无限。

体育本身从产品和服务来说,能够产生的经济产值相对有限,这使得“体育+”成为必然趋势。万龙滑雪场在第十四年开始盈利,得益于真正做出“体育+度假”的概念。刘伟夫妇在畅快滑雪的时候,他的父母带着孩子在雪道大厅的儿童乐园玩耍。这种拉动餐饮、住宿、娱乐的“全家型消费”,带来雪场生意的扭亏为盈。“体育产业挣不挣钱,关键在是否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人的消费升级,体育要成为解决互动消费、体验消费的主流产品。”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说。

3年多前,“打造体育特色小镇”在浙江萌芽,而今柯桥酷玩小镇、海宁马拉松小镇等项目蹚出了一条创新路。机遇与挑战在前方,脚踏实地耕耘才有收获。“倒春寒”终将过去,体育产业正孕育着再出发的希望。

(下)体育成富矿 供需都兴旺

 

数据来源: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《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》

核心阅读

当前,健身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,体育消费增长迅猛。

健身行业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,青少年体育培训的需求旺盛。一些影响力大、特色鲜明的精品赛事,也拉动了相关消费。“体育+旅游”的融合发展模式受到消费者欢迎,体育资源成为产业“富矿”。

“春节回老家过年,但隔天一练的习惯不能丢。”在北京工作的彭欢一回到老家广西柳州,就赶忙为春节期间的锻炼找好了场地。他没想到的是,就连腊月二十九和大年初一这两天,来健身房锻炼的人也是络绎不绝。

当前,健身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,体育消费增长迅猛。今年1月,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《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(2019—2020年)》提出,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.5万亿元,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将显著上升,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将更加丰富,体育消费环境也将更加优化。

群众健身需求高涨,培训业前景看好

 

“原来只是想通过锻炼塑造更好的体型,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健康。”随着对健身的深入认识,彭欢对健身场地和健身模式的要求提高了。除了在健身房进行常规训练,他每周还聘请私教,进行个性化训练。

统计数据显示,全民健身是体育消费的重点,在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中,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同比增加47.5%。一方面,人们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热情高涨,另一方面,健身行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,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。

如今,以“智能、互联、社交”为特色的小型健身房格外受欢迎,通过手机APP(应用程序)就可以轻松获得健身数据,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。“我们通过健身数据化、数据社交化的方式与用户建立了强互动、高黏性的关系。”一家健身企业负责人王锋说。

北京市西城区的吴女士让7岁的儿子毛毛学习击剑已经一年半了,刚开始是上大课,为了更快掌握要领,还找了私教加练,毛毛对击剑的兴趣不断提升。“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尊重规则、尊重对手。”吴女士欣慰地说。

“2014年以来,青少年体育培训的需求旺盛,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家长逐渐意识到培养孩子体育能力的重要性,”某体育培训机构负责人张涛介绍说,“近几年来,在我们这里参加击剑培训人员的增长率保持在20%以上,大多数是青少年。”

体育消费的大幅增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。“2017年,我们对整个体育培训业的估值不过几百亿元。到了2018年,仅仅是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估值就有1000多亿元,这还是保守的估计。”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。

精品赛事影响力巨大,拉动相关消费

 

赛事办出品牌、办出特色,也会拉动相应的消费。比如,办马拉松赛还给参与者提供了感受城市文化的机会,比赛之后顺带旅游和体验当地美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。跑鞋、运动服等装备必不可少,如果还想提升运动体验,有心率监测功能的运动手表等也受到热捧。马拉松爱好者梅娜给自己算了一笔账,每年在体育装备和相关活动上的开销约有1万元,许多专业“玩家”的花费还会更高。

除了亲身参赛或现场观赛,网络平台也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,成为多种消费的入口。体育迷刘先生是某网络平台的高级会员,可以收看该平台提供的所有赛事,一年仅会员费就要近1000元。今年足球亚洲杯期间,该平台直播了所有51场比赛,并为付费会员提供了多种解说组合和更高的画面清晰度。赛事直播中,还会跳出弹窗,提供零食购买渠道。“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零售场景和体育内容消费场景进行融入性处理,为消费者提供综合服务。”这家平台的负责人曾钢说。

“体育+旅游”模式受青睐,发展空间广阔

这个雪季,北京的一位滑雪爱好者跑了四五趟河北张家口的崇礼。虽然路途较远,但是全家人都能在雪场找到自己的乐趣。如今,那里的滑雪场不光靠专业的雪道吸引爱好者,温泉、餐饮、娱乐、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,让滑雪场变成了全家人都喜欢的度假胜地。

这些年,以家庭为主体的度假式滑雪成为时尚,推动着各雪场进行完善升级。滑雪场生意日趋红火,盘活体育资源是关键。“通过主体产业吸引顾客,打通商业链条,通过相关产业来赚钱。”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认为,只有把体育资源做成产品,才能把体育产业做活。

海南通过举办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,将自行车骑行开发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,挖掘出一座产业“富矿”。该项赛事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,经过多年深耕,海南的骑行爱好者总计超过20万人,专程到海南体验的外地车友人数更是连年递增。

海南“体育+旅游”模式的火热,不仅在于办好了环岛赛,更在于打通了产业链,将办赛热度转化为产业热度,在旅游、餐饮、住宿等多个方面创造经济收益,惠及当地群众。“体育和其他领域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,需要体育产业从业者、经营者认真思考‘加什么’和‘怎么加’,”王雪莉说,“只有做到有机融合,才能发挥辐射效应。”

 
恰好时,一站式体育场馆专业设备供应商
立即联系我们立即联系我们